您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> 青海藏传佛教的历史
青海藏传佛教的历史
信息来源:本站 作者:qhfjxh 更新日期:2014-11-14 17:26:17

    藏传佛教,也称藏语系佛教,是以藏语为主要施教,学修工具,以藏民族为主体的信教民族,或通过藏民族传入其它民族,故名。藏传佛教称上师为“喇嘛,因此俗称藏传佛教为“喇嘛教”,清代以来,汉文文献多用此称谓。上世纪80年代以来,学术界对此称谓多有批评,认为若称藏传佛教为“喇嘛教”,那么汉传佛教则是“和尚教”,这种称谓显然缺乏科学性,因而在正式场合和文章中,不再使用“喇嘛教”一词。

    藏传佛教是在青藏高原特殊的人文地理,历史环境中形成的具有浓厚藏族文化特色的大乘显密佛教教派,文化内涵丰富,融合佛教大小乘和金刚乘的基本教义,结合高原的文化自然环境,形成既有戒律传承系统教义、宗派见地与修持方法相结合的完整体系。青海现在人口530多万其中,藏族、蒙古族、土族和部分汉族普遍信仰藏传佛教,占总人口数的半以上。7世纪,藏传佛教兴起,亦称密宗,“密教”。它是佛教在当时社会潮流影响下吸收印度教和民间信仰,以大乘中观派和瑜伽行派的思想为前提,以咒术,礼仪、本尊信仰等为特征,主张皈依上师、“三宝”,经过上师灌顶,密传口诵真言,手结印契,心作观想,通过三密相应,达到即身成佛的修行目的。 7世纪,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,建立了著名的吐蕃王朝,佛教在吐蕃的传播进入一个新的阶段。但佛教的发展一直受到吐蕃传统地方宗教本教的抵制。本教作为吐蕃本土宗教,根深蒂固,有雄厚的社会基础和思想土壤,面对迅速传播的佛教和过高的佛教地位,本教势力与反佛贵族相结合,弑杀赤祖德赞,拥立达磨为赞普,在吐蕃本土全面禁佛,并导致了吐蕃王朝的崩溃。藏传佛教史称这段历史为西藏佛教的前弘期,从初传到全面禁佛,前后200余年。吐蕃禁佛,本土的一些高僧逃来青海,使佛教火种得以保留。那时来青海的西藏僧人藏饶赛等3人,史称三贤哲。传教于今青海的河湟谷地,晚年间收徒贡巴饶赛,因其聪颖过人,智慧广大,史称“喇勤”,意为大喇嘛。喇勤后来在今青海化隆县的丹斗建寺修塔,招徒传法,声名大著。今西宁市东30公里处红崖子沟口的白马寺,是“三贤哲”和喇勤贡巴饶赛的长期活动处,市内的大佛寺院内曾有“三贤哲”的坟冢,后形成座小寺,虽规模不大,却颇有影响。而河湟谷地则成为了下路弘传的发祥地。宋代,吐蕃王裔唃厮罗建藏族政权于河湟,边成长期战乱。佛教劝善止恶、力戒杀生的教义宗旨使饱受战乱之苦的人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,从而佛教在河湟等地得到了较快的发展,僧数不断增加,宗教活动日益丰富。史载唃厮罗政权崇尚佛教,当时的青唐城(今西宁市),“水西平原,建佛祠,广五六里。绕以周垣,屋至千余楹。为大像,以黄金涂其身,又为浮屠十三级以护之。”吐蕃重僧,有大事必集僧决之。僧之法无不免者。城中之屋,佛舍居半。”(李远《青唐录》)10世纪末叶谣藏佛教后弘,佛教各教派处于空前活跃的状态,各派创始人及其弟子纷纷来到青海传教,相继建成批宁玛派和噶举派寺院。特别是玉树地区毗连康藏,传教建寺活动更为突出,先后建成20多座寺宇,成为青海传教历史久远寺院众多、教派复杂的地区。青海是藏传佛教的重要传播区。沿唐蕃古道行走在青海高原上,凛冽寒风迎面吹来,古道上的号角钟声时隐时现,仿佛那风也因此而古老。远在唐代,随着文成、金城公主进藏和吐蕃势力东渐,青海藏区已有佛塔、佛像和小型佛堂寺院出现。今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巴塘地方贝囊沟的文成公主庙,依石壁而建。唐贞观十五年(641年),文成公主入藏联姻,途经这里,命随行工匠在向阳的石灰岩壁上雕刻了大日如来等9尊佛像并纹刻了佛塔经文等。唐中宗景龙四年(7]0年),唐蕃第二次联姻,金城公主亦经此地,见所刻佛像,便于其上修盖殿堂,亦称“大日如来佛堂”,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文成公主进藏时,还在巴塘的扎隆沟建成嘉斯佛塔,在相古河对岸的邦同滩建成格则佛塔。今青海同仁地区传说,吐蕃时期藏军来到现在的五屯一带成边,曾建玛贡娘畦寺,是这一带最古老的寺院。今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城西北隅的乜纳塔,也叫“贵德白塔”,“弥勒塔”和“镇水塔”,历史上被誉为“青海第塔”,颇负盛名,相传在9世纪中叶,吐蕃赞普热巴巾时期初建。每一座塔,每一座寺都记载了政治制度与宗教环境的兴盛与衰亡。高原上久已不闻的马嘶声,却怎么也了不去陈年哀尘。13世纪,蒙古勃兴于大漠南北,元王朝的建立使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。在元王朝的支持下,经过八思巴等一批佛教高僧的长期活动,青海藏地备派寺院迅速增加,且以萨迦派为主。同时,藏传佛教觉囊派也从西藏传到青海果洛等地。明袭元制,仍以支持藏传佛教为安藏方略,众建封授各派上层,在青海兴建瞿昙寺,结古寺等,成为明王朝联结青海西藏等重地的纽带。元至正十七年(1357年)农历十月二十五日,宗喀巴大师诞生于青海宗喀地方(今湟中县鲁沙尔镇塔尔寺所在地),最初在青海夏琼寺学习佛法,后在西藏成名,终形成一代宗师。他立志宗教改革,于明永乐年间创立了藏传佛教中信众最多,影响最大的格鲁派。宗喀巴创教期间,其弟子多来青海传教,曾创建循化文都寺、民和卡地喀寺、弘化寺等早期寺院。因此,人们称青海为格鲁派之源。明万历年间,第三世达赖喇嘛两次来青海活动,使格鲁派更迅速地在青海传播,蜚声国内外的塔尔寺正式形成,并经过青海东科尔等活佛的传教活动,格鲁派次第传入漠南,漠北和漠西蒙古,形成后来蒙古族等民族普遍信奉格鲁派的格局。明末,和硕特蒙古首领固始汗率部从新疆入据青海,击败格鲁派在青康藏的对立势力,支持其在西藏取得宗教上的统治地位,建立了噶丹颇章政权。格鲁派在青海先后建成佑宁寺、东科寺、广惠寺,德千寺等著名大寺,并有不少他派寺院改宗格鲁派。


    为此,清王朝设置驻京呼图克图,青海有章嘉、土观、敏珠尔、阿嘉、拉科、赛赤、东科尔等7位大活佛驻京任职,备受尊崇。雍正年间,因罗卜、藏丹津反清事件,青海的藏传佛教一度受到限制,但清王朝尊崇藏传佛教的基本国策未变,湟水流域被毁的各寺相继恢复,并继续扩建发展。乾隆年间,清王朝对西藏地方行政体制进行改革,确立以第七世达赖喇嘛为首的西藏政教合一统治,再次促进了格鲁派的发展。清末,青海全省藏传佛教寺院的派属、类型、布局等基本定型。民国时期,只在边远牧区修建了些新寺院,一般规模都不大,最大的是今兴海县的赛宗寺。

    20世纪50年代初,青海的藏传教一度再呈发展趋势,据统计,]958年全省有各类藏传佛教寺院756座,但1958年后曾遭到严重破坏。上个世纪80年代后,经过重建或修葺,寺院陆续恢复开放。据调查,现全青海省境内有寺院666座。